来源:m6米乐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03 22:41:18
6.【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这个方案值得一看!
当前,一些企业还在犹豫:要不要做全渠道、要不要把营销的重点转移到做全渠道;更不可思议的是的企业在“期盼”未来某一天线上市场会“不行”了,市场会重新回归到线下。
到今天看,这种“犹豫”是非常不应该的了,这种“期盼”有一天市场会重新回归线下更是非常可怕的“幼稚”想法。
当然,现在偶尔还会听到“线上互联网搞乱了实体经济”这样的观点。但这样观点的声量已经很小了。持有这样观点的基本可以归于“古董”级了。
围绕互联网、数字化的经济的转型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社会变革的主线和主要方向。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的经济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管理、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所以,未来的社会、政府和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更加的互联网化、更加的数字化,这必将是不可逆的基本发展趋势。
在这种基本的变革趋势环境下,所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运行方式必须要融入到互联网、数字化这样的发展环境中。
目前,政府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大对技术、交通物流等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像5G技术的加速发展、全国高效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都在为形成新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打基础。
国家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提出的物流“123”发展目标(国内一日达,四周的国家二日达,全球三日达),将会为未来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的物流基础。并且这种快速高效的物流体系的建立,必将推动现有的商品流通模式出现重大变革。
国家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要达到17万亿,比2020年的11.76万亿增长一半以上。
所以,基本的环境已形成了,未来的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已经很明确了。关键看企业自己如何认识、把握与定位。
在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或者年度审核时,看着供应商财务报表上貌似简简单单的名词和数字,你却如同雾里看花,越看眼越花。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拨云散雾,从资产负债表开始,瞧瞧这些貌似平淡无奇的数字里,是否也藏有一些隐秘的刺。
通俗点说,资产负债表代表了企业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刻的家底:拥有多少真金白银或者值钱的东西,这些都叫资产;欠了别人多少钱,不管是欠银行的,还是欠员工或者欠供应商的,都是负债;从资产里扣减掉负债,剩下的就叫所有者的权利利益。
我们可以把资产负债表想象成一个永不倾斜的天平,天平的左端托着资产,右端托着负债和所有者的权利利益,左右两端永远保持平衡,所以资产永远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
什么是资产呢?未来能给企业赚到钱的就叫资产,能给企业赚的钱越多,资产的质量就越高。所以,资产的质量可以称得上资产负债表的灵魂。
如果某个资产在一年之内可以换成钱,就是流动资产,超过一年才能变现拿钱,就是非流动资产,也叫长期资产。无论哪类资产,只有那些金额重大或者身份敏感的资产,才可以让我们多看几眼。
放在公司保险箱里的钱,放在银行的钱,还有放在支付宝、微信等理财账户里的钱,全都是货币资金。要知道供应商是不是真的财大气粗,就看货币资金。另外,也可以让货币资金和它同排的短期借款比个高低,通常货币资金至少应该高于短期借款,否则,情况不容乐观。
东西卖给别人了,但暂时还没收到钱。如果应收账款很多,可能说明业务发展不错,但也可能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在下游客户那里没有太多话语权,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可能也拖欠着供应商的货款没付呢。通常拖欠时间越长,能收回来的概率越小,应收账款这项资产也就会相应缩水。
钱先付给别人了,但货还没拿到。如果是预先支付了模具或者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款项,倒情有可原,说明生产经营在扩张。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购买原材料或零部件等的预付款,那就说明供应商的竞争力不行,没法给自己争取到账期。总之,预付款项还是越少越好。
存货绝对是个有故事的资产,多了少了都不行。存货太多,占用资金多,库存持有成本高,还有滞销贬值等风险。存货太少,必定引发供应中断,后果很严重。除非你的存货是贵州茅台,时间越久越稀缺,否则大部分存货只能跟着时间不断贬值,尤其是那些产品更迭快速的行业,放个一年半载,存货可能就变身废品了。所以存货重点看年龄,通常我们正真看到的存货,年纪越大,含水量越高。
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大家都懂的。如果供应商有投资性房地产,我们肯定要算算投资性房地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比重下降了,有可能会被拿去卖钱装饰利润表去了,如果比重逐年上升,作为采购,我们最好早做打算。
对于制造业来说,没有固定资产万万不行。而对采购来说,只看固定资产,不看固定资产明细表也万万不行。固定资产是行业通用还是改制专用也很重要,你专用的固定资产在别人眼里可能仅仅是废铜破铁。对比着固定资产明细表,结合平日拜访供应商时看到的固定资产运转情况,固定资产到底值不值钱赚不赚钱就显而易见了。
专利,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这些都是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命途多舛,尤其是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行业。如果报表上的非货币性资产占比很高,喜忧参半,要看看是否有一些非货币性资产只是徒有虚名。
所有重视研发的供应商都值得被认认真真地对待。但研发成果能不能顺利变现,还得看市场的脸色,所以如果资产里面开发支出过高也可能仅仅是空中楼阁,不可盲目乐观,等有新产品上市了看情况再说。
大家有没有想过,要置办资产,就得先有钱,那钱从哪儿来呢?没错!要么自己有钱,要么找人借钱。自己的钱就归入所有者的权利利益,借来的钱就是负债。
Gartner的定义是将供应链控制塔核心认知为“一个物理或虚拟仪表板”,强化了供应链控制塔的可视化特性。
埃森哲的定义则是 “一个共享服务中心” ,其定义更突出供应链控制塔的综合业务指引指导能力。
第一部分是指标可视化,形成各个关键考核点的仪表盘,给高层管理做决策、了解整体业务情况概览以快速有效的图表等;
第二个部分是基于第一部分的”拆解“,对指标所反映的最终的原因做风险预警,甚至对某些考核维度做各种仿真模拟场景的搭建以便多角度分析;
第三个部分是基于第二部分的”拆解“,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预警采取行动措施,并监督执行情况以实现持续改善。
由此可见,供应链控制塔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对数据和信息的展示,而是由数据可视向业务可管可控延展,更强调由信息透明可视带来的业务价值和影响,以指导业务过程管理。
建立一个功能良好的控制塔需要三个关键的输入: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以及基于用户的洞察力。
数据源整理收集,提升数据质量是根本要点。比如如果某公司要搭建端到端供应链跟踪可视化,需要集成关键业务节点信息,如需求、供应、采购、交付、仓储、物流等,以实现供应链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分析、统一展示。
控制塔分析检测需要采取行动的不正常的情况,允许团队专注于解决切实的业务挑战。控制塔能够迅速察觉缺陷,识别最终的原因,并向商业领袖发出警报,以快速有效地处理问题。这其中的分析过程要结合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重点等做布局和管理。
控制塔的大部分优势来自于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它们能实现更好的规划、决策、主动管理事件、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以及完成更复杂的供应链分析。这些能够最终靠定制的视觉展示效果,快速洞察关键信息。
过程控制:Production Steering,在完成计划排程后,需要将产品订单按期交付客户,少不了过程控制作为保障手段,而过程控制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订单交付的指标体系、搭建指标金字塔,用来衡量订单生产的及时性。指标金字塔的构建分三步:①明确订单交付的衡量范围;②建立衡量订单按时交付的算法;③分解落实指标,形成指标金字塔
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客户下单、工厂接收订单后,就开始做订单生产顺序的排程,这是给客户确定和承诺交期的过程,在承诺交期以后就来到生产各环节,最终经过整备交付用户。要衡量工厂生产环节订单交付的及时性,它的范围是:从确定订单生产顺序开始,到交付用户,模型如下图:
通常采用订单兑现率的方式来进行衡量,即:非延迟订单占总订单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我们用实际时序(交付客户)和计划时序(确定的顺序)做减法得到差值,如果结果为正,则表明订单延后,如果为负,则表明订单提前。而差值的大小表明了订单延后或提前的程度。对比计划时序(确定的顺序),实际时序(交付客户)的10个订单中有2个订单发生了延迟(2号和5号订单),所以订单兑现率=(10-2)/10=80%
当然,涉及到处理成千上万个订单的计算,也可以建立模型和计算程序快速得出结果,输出延迟订单的数量、具置、原因等,以便采取对应措施。
构建了对订单兑现率的具体算法,还需要对指标进行分解和落实,目的是让每个生产环节的负责人明确自己在订单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好地促进订单兑现率的提升,如图所示,指标金字塔模型:
处于顶端的是工厂级订单兑现率,它衡量的范围是从确定顺序(承诺客户交期)开始,一直到交付客户。处于中间层的是车间级订单兑现率,它衡量的范围是从每个车间的入口开始,一直到该车间的出口。通过以上环节,有了对订单交付的统一衡量,形成了指标金字塔,目标也得到了初步落实。
核心摘要:行业宏观概况全球已进入供应链竞争时代,中国在国际生产格局中地位提升
行业发展现状供应链数字化的核心:同一价值链的横向延伸与不同价值链间的纵向互动供应链数字化服务规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共同构造2.8万亿市场,物流环节供应链数字化服务的占比最高,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具备较强的增长性。
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参与方:核心企业、技术服务商、物流服务商及金融/支付企业是供应链数字化四类主要参与者,凭借自身禀赋突破发展瓶颈,延长横向多维价值链条并增加纵向价值链密度
趋势洞见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未来的数字化供应链,是实体供应链的完整数字孪生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型企业——从“大”向“强”、从数字化“践行者”向“使能者”进化;中型企业——数字化之前,信息化需先行,服务商对于中型企业数字化意识教育将起到关键作用;小微企业——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小微企业服务亟待突破,同时公共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深化,持续支撑小微企业。服务商发展的新趋势:积累行业knowhow、提升对外服务能力之路道阻且长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是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而逐步演进的,当社会生产力提升,大规模生产中开始涉及复杂的物的传递过程和供需关系网络,而供应链便客观存在于这样的过程与关系网络中,可视为由诸多彼此依存的上下游企业自发构建而成。供应链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或经济地位,同样与其供应链竞争力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环境、贸易格局、创新产业的不断变化,当下已进入到了供应链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无论企业、区域或者国家,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和升级能够使得竞争主体有效利用更多资源、单位产能不断提升,从而保持领先地位;而对于供应链发展的忽视或迭代滞后,则终将导致竞争主体被更具优势的对手替代。
自18世纪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颠覆性的科技技术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商业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文化。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工业化变革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了世界统治地位,并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中国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工业革命之路。时至2013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从智能制造到智能仓储及物流,工业4.0使供应链中的一切都“智能化”,可以说工业4.0也是供应链4.0。中国工业革命的四十年基础扎实、成果卓著,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加速推进基础产业信息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等重大考验,与此同时,还需在尖端工业与顶级科技领域持续深耕,在稳固“工业大国”地位的同时,向“工业强国”、“科技强国”迈进。
供应链金融主要解决的是银行、核心企业、上游多级供应商和下游多级经销商之间如何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实现高效且低成本融资的问题。其可被定义为金融机构提供的促进供应链物资和信息交换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Camerinelli,2009)。也就是说,以整个产业链为依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牢牢把握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商流,保障风险管理,从而为整条供应链提供配套的资金流或融资等金融解决方案。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首个供应链政策《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该意见的发布,表明供应链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线下模式以纸质化作业为主,人工流程繁琐且效率低;另一方面,传统模式的清结算过程非可视,金融服务提供商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把控,故亟须自动化清结算机制支持(More & Basu,2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李健等,2020)。
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专利发明、80%以上全国就业和90%以上企业数量(吴晓凤,2019)。若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我国中小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李健等,2020)。
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已经多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强调要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却频频“爆雷”。2019年,某金融服务巨头遭遇合同造假风波,被骗金额高达34亿元人民币;同年,某大型证券公司2.4亿元资管产品“踩雷”某医药企业应收账款;2011年,某钢铁贸易公司利用虚假仓单质押、空单质押套取银行资金,最后资金链断裂并导致数百亿元坏账;2014年,某地区大宗商品融资通过同一批金属库存重复质押骗取贷款160多亿元,牵连多家银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表明,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
基于供应链运作流程,其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预付款融资(More& Base,2013;宋华,2019)。其中,在生产阶段,企业(一般为上游供应商)将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或质押给金融机构,由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即为应收账款融资;在物流阶段,企业(一般为下游经销商或分销商)将库存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中作为质押物,且质押物在银行的监控下流动,据此向银行申请相应的融资服务,即为动产质押融资;
在采购阶段,基于商品买方与其上游卖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预付账款,买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保兑业务,该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的服务即为预付款融资。而无论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何多样复杂,都可从贷前、贷中、贷后3个阶段,梳理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痛点。
(1)贷前(贷款前)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面对的客户往往属于资质较差、金融需求小且分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微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获客成本高、尽调投入多,难以识别优质客户资源。此外,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必须基于真实贸易数据,牢牢把握主体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交易项(债项)风险等。
然而,第三方中心化系统中的交易记录无法证实真正贸易关系的存在,从而导致银行缺乏中小企业的可信数据。而出于隐私保护的需求,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大型供应商和经销商等组织对自身数据的对外输出、内部核心系统向外对接等,又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便导致供应链业务办理过程中,各类信息分散保存在各个环节、各个主体之中,形成数据孤岛,而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又大大阻碍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孙金燕等,2021)。
(2)贷中(贷款中)阶段。以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为例,根据《民法典》规定,核心企业是直接与一级供应商签订合同的,但核心企业并没有参与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之间的合同签订。此外,纸质票据流通性差且不可拆分,因此,核心企业信用只能传递至一级供应商,其他供应商无法通过核心企业授权实现融资(姜浩,2019)。由此可见,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无法为整个供应商体系进行信用增级,供应商也难以借助核心企业的高评级、高信用实现低成本的快速融资。再加上纸质票据易造假,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其在各级供应商之间拆分流转的状态,进一步加大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难度。
(3)贷后(贷款后)阶段。银行等资金方为及时发现和防范信贷风险,需要实行严格的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发放后,相关信贷员必须及时对其负责的客户进行贷后跟踪检查,密切关注贷款的资产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贷款资金损失。而这样会造成高额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大量不确定性。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横跨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人为操作还款容易滋生资金挪用现象,给银行还款资金落实检查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而且,由于清结算无法自动完成,当涉及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清结算工作时,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More& Basu,2013)。由此可见,单凭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合同约束,融资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还款情况均不可控。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模式无法解决供应链金融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业务痛点,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黄喆,2018)。但随着当前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化4.0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使业务服务更加智慧化,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真正脱虚向实发展。
作为全球消费行业巨头,宝洁的智慧供应链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从消费者洞察与互动,到线上线下零售客户的销售和流量,从生产、物流到材料供应商,宝洁在流程、数据和应用三个层面搭建起一体化的数字化整体架构,实现了每一个触点的数字化,并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同步到云端大数据中心,在应用层面连接数据、设计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互动重建流程。
数字化架构的搭建、扩展与更迭,让宝洁的供应链从模糊定性走向了精准定量决策,且终于实现了“千场千链”的构想。宝洁大中华区供应链总裁陈宇认为,一千种需求场景就应该有一千种供应链方案和策略,而传统的供应链,基于固化的参数设置与计划,通常得到的是一个模糊的、定性的、平均的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零售时代瞬息万变的需求场景。
数字化环境下,从生产、制造、库存、补货、仓储、运输,整个链路在同一个时间点有将近300个标签,可实现对需求场景更加精准的描述与定义,同时将固化的供应链参数根据需求场景进行动态优化,每一个需求信号会产生不同的供应决策,而每一个供应决策都成为整体价值的最优解。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推进,需求信号与供应信号的多触点对接,也将有助于产生全链路协同创新的更大价值。陈宇认为,在供应链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数据将替代零供双方的联合预测,从而对消费者需求做到更快、更精准的响应。
譬如,2017-2018年,宝洁和某客户深度合作,将零供双方的商业计划、媒体资源和促销方案依据大数据算法转变为联合促销预测,并生成预订单进入宝洁供应系统,预订单所代表的需求信号直接并联到生产、材料采购、仓储运输的系统中,拉动最优的供应方案,在准时完整满足订单的同时,减少库存,缩短30%的整体供应链时间,提升客户收货效率高达65%。
数字化同时也代表着供应链的透明化,当供应场景可识别、可追溯、可分析、可互动时,一张巨大的数据网络便随着每件产品的流通而铺设开去。基于深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宝洁能够从中挖掘工艺改进的机会,了解以单品为基础的链路时效,设计仓储与运输网络规划。
当然,供应链的透明化带给全链路协同创新的好处也是显著的。在陈宇看来,当供应链全链路变得透明,很多优化的机会也随之明显,再辅以跨越企业边界的开放创新,上下游企业便可通过协作创新将机会转变成价值——比如,去节点、去中介,缩短产品从生产线尾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与时间,提升消费者服务时效与体验,提高零供双方的运作效率,优化环境友好性等等。
宝洁很早就开始地不断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和协同性的经历,也不时成为同行所模仿学习的对象。产品端的变化就需要供应链端的更加灵活的创新变化以响应。表示,宝洁大中华区的供应链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和支撑中国市场和产品端的变化与需求。
宝洁大中华区供应链业务就是把原先以规模和内部效率为主导的供应链转化成一个既有灵活性又能够创造规模的柔性供应链平台。
为此,过去几年,宝洁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把宝洁整个的数字化运营和消费端都建立了DMP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底层的数据基础,建立了宝洁的中国数据湖,在此基础之上,从市场到营销、销售、传播、供应链,宝洁全面建立数字化运营的大整体架构。
此外,宝洁在广州还成立planningservice center。把过去的planning从13个不同的点移到一个点,形成一个预测服务大中心、一个中枢的平台。采用先进全链优化的算法和系统,帮宝洁推动整个库存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移到一个点后,我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约30%。同时我们库存效率提升也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数字化后的宝洁供应链,在帮助自己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帮助合作伙伴提供效率。宝洁的供应链跟麦德龙做了全链路的数字优化和系统协同,最后帮助麦德龙实现华南大仓库存水平降低近40%,同时把货架有货率提升2%。
除了推动供应链数字化,陈宇所主导的宝洁大中华区供应链业务还在不断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据了解,宝洁在广州成立了智能制造中心,集智能制造、智能仓储、柔性设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制造中心。
陈宇表示,宝洁的供应链业务的目标,一方面要去积极响应市场上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供应链业务的增长,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对于未来,陈宇表示,宝洁供应链希望把自己锻造成“孙悟空”,既能服务于自己上下游的供应商,也能将这种能力形成中台开放出去,形成一个快消供应链生态,赋能于宝洁同类企业和泛快消企业。既能满足于大品牌的增长,也能满足小而美的品牌的柔性化需求。
事实上,在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圈子里,宝洁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2018年5月Gartner全球供应链大师级榜单上,宝洁已经是连续第四年荣登榜首,而能登上大师榜这一全球供应链至高荣誉的企业,至今只有包含宝洁在内的四家。在中国ECR大会上,宝洁也是屡获殊荣,今年继续捧回了多个金奖和白金奖。
“数字化时代,对宝洁和消费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黄金时代。”陈宇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手中掌握着价值重塑的关键工具,让我们在新消费时代有能力去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能力去更好地践行宝洁对消费者数十年不变的初心与承诺。我相信,宝洁目前所取得的数字化成就,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京东自杀式物流保供,差点因为最后一公里,变成一个笑话。幸运的是,他完成了使命。在敬佩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感叹其“悲壮”时,也不免让人想到:难道以后再遇到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时,都需要指望某个或某些团队的“自杀式”牺牲吗?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保障体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度,可以应对更多更大的危机?
从物流层面看,这次魔都遭遇的保障物流问题不仅是应急物流体系的事,也同样是城市居民消费物流尤其是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事。
应急物流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本世纪初,基于对海湾战争的研究和SARS病毒的短暂流行,军队基于社会和城市安全性就开始了军事物流与应急物流体系融合建设的研究。我国的重要城市也都建有自己的应急物流体系。上海则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建立了“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机制”,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机制”由原先的静态储备变为动态储备,在10多年前,据称全市就有30多家大规模的公司承担了4大类主要商品的动态储备任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上海的应急物流体系表现得十分出众。在地震灾情发生第2天,就有5批、共计150吨救灾物资发往灾区,是全国各省市中最早到达灾区救援物资的批次之一。
在2020年2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讲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品质衡量准则,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可以说,建设应急物流体系更是成为城市物流产业规划和物流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即使说当前的城市应急物流体系还存在诸多需要落实的细节工作,但大面上应是具备了一定经验,不至于突发事件爆发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2021年底,我国冷链领域国家层面的第一份发展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印发,引起全国各地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而上海基于其长久以来庞大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和强大的工商业体系,其冷链早已是我们国家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人口和消费能力的匹配上,上海是当之无愧的特大型消费市场。上海非流动人口2489万人,是全国第二城市人口规模,202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在各大城市中一枝独秀。在工商业规模上,上海一直是长江三角洲的火车头,商贸业极为发达,其地区生产总值已领跑全国各大城市数年。
...